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尽管我国航空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面对更加复杂的经营环境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仍需着力从产业政策、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着力,进一步提高高质量发展水平。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层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这一重要拓展,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大型客机自主研制到自主研发整体航空产业体系蓬勃发展,从新材料、智能制造到低空经济、绿色航空等新领域,我国各地区正在加快航空产业集群布局,产业发展速度稳健强劲。近年来,我国航空工业逐步驶入快车道,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旅客运输量达到5.8亿人次,运输货邮运输量达到739.5万吨,同比增长5.2%和14%。飞机生产的飞机研发进入了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我国自主研发C919大型客机后ft投入商业运营,迄今已安全运输旅客超过200万人次,民航运输业实现提质提质。通用航空、低空经济也快速发展。通用航空飞行活动量和业务量逐年增加。截至去年底,我国已有注册通用机场475个,比去年底净增26个。无人机作业单位超过2万架,产业链日臻完善。各地航空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形成上海、成都、西安、沉阳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产业集群,为我国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尽管航空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面对更加复杂的经营环境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家竞争压力较大,高质量发展水平仍需提高。其中,在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方面,部分关键领域还存在“卡壳”问题,飞行材料关键环节自主化能力还不够;在产业合作方面,上下游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合作机制不完善,阻碍了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在人才培养方面,总体数量和结构失衡,综合性人才和高技能工匠供给不足,人才结构与行业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对此,需要从产业政策、企业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多措并举解决问题,赋能航空工业“飞得更高”。完善产业政策加强产业资源整合。完善航空产业监管体系和机制治理,加快城市航空运输、绿色航空等新兴产业专项立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型成功机制。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创新主体投入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重点攻克航空新材料、基础零部件、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停滞”技术。鼓励企业与政府大学联合建立科技创新中心,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建立跨区域产业链协同协调机制,引导产业链向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的地区聚集,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产业集群。以主要任务为导向,建设共性技术共享平台,推动检测认证、标准制定等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科研、制造、供应、应用等环节和全链条高效对接,降低产业链合作成本。提高自主业务创新能力,攻克重大技术难题。加强航空企业关键技术自主研究,建立围绕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的研发体系,确保资源向重点领域集中,推动先进航空技术在研发和生产中的应用。鼓励内部创新团队与外部创新力量协同,适应工业智能化、绿色化新趋势,共同解决技术难题,加快研发进程。信息化结果。支持企业打破部门、地域、所有制壁垒,联合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搭建产业生态合作平台。通过共享技术、标准、数据和市场资源,形成以链主业务带动、配套业务支撑、全链条协同的集群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全球竞争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育高效市场环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校、龙头航空企业、科研机构合作机制,制定动态的人才培养调整计划,培养一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懂技术、能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提高F轻培训和职业技能体系,确保人才知识体系与产业技术差异化同频体现,为航空工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和人才基础。拓展航空消费和生产应用场合,加强航空安全教育和航空文化普及,扩大市场需求规模。优化市场管理,强化公平竞争评价,营造公平有序、开放包容、积极创新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发产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