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能否为“双11”增添创新玩法?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双11”近日正式启动,不少平台都在做准备,有的甚至打出“年度最优惠”的广告,准备一场大对决。不过,据不少消费者反映,今年“双11”的价格轨迹相当神奇:有网友收到2749元红包和139张优惠券,但购物车里毕竟没几个商品比以前便宜;一人长期收藏一把人体工学椅,含“国家补贴”约2800元,社交媒体网友发单显示,此前购买价格为2100多元。日常农产品养殖和副业也未能幸免。有网友经常购买本地鸡。每日价格238元。 “双11”前涨至278元。打折后是236元。半天下来,不到2块钱。真可谓“操作猛如虎,一看价格如害虫”。其实,先涨价后降价,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消费者对此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但今年的框架尤其难以接受。这背后,除了商业诚信的原因外,还有一些客观原因。一是外部优惠政策的“空窗期”。上半年,部分地区国家“补贴”政策带来的实惠价格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当临时补贴结束、市场价格恢复正常时,这在消费者眼中将是“过度涨价”。这种因政策差距而造成的价格差异虽然不是商家的本意,但确实很伤害消费者的体验。二是复杂规则下的“安全法”f 平台。如今,市场竞争激烈,大促销活动层出不穷。为了在淡季吸引客流量,商家往往会推出接近底线的折扣。到了万众期待的“双11”,流量成本暴涨。满减、打折、押金、充值、返现……这套促销规则堪比数学奥林匹克,让消费者困惑,也让商家误解。商家不仅要让折扣价格具有吸引力,还要保持利润空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对原价发起反抗。然而,商家可能忘记了,如今手机可以截图、平台有购买记录、第三方有比价软件、消费者还可以制作记账表格、发布价格查询……各种信息结合在一起,任何价格伎俩都可以瞬间暴露和放大,引发集体调查。消费者之间的感情。 “以前双11都是抢羊毛的,现在双11时代,商家都在揪头发了。” “别担心,就你做吧,双11后价格会降价。” “‘双11’的口号应该被​​称为‘今年最糟糕的交易’。”……来自社交平台的尖锐抱怨代表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真实声音。在日益激烈的价格“拖戏”中,作为规则制定者和监管者的平台,责任显得更加突出。事实上,该平台完全有能力建立更严格的历史价格跟踪系统,显示更长的价格曲线,并对虚假促销行为进行重罚。这并不是技术上的无能,更多的是决心与短期利益之间的权衡。 “双11”始于2009年,历时十余年,成长为一场让消费者和商家共享快乐购物共赢的盛会。但今天,当产品在购物车“自动涨价”,当大促变成一场需要大量精力才能完成的“扫雷游戏”,当更多消费者抱着“非你莫属”的态度,不关心、不参与、不配合、不付费时,这个一年一度的节日还有多远?企业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不法行为最终会侵蚀消费者宝贵的信任;平台需要发展,但解渴的数字游戏无法带来健康的生态系统。消费者可以用钱包投票支持,也可以用投诉投票反对。当大家开始讨论“双11什么时候结束才能买东西?” Amazedit 尖叫道,这场消费者盛宴正处于凭证危机的边缘。 “双11”需要的不能是各种创新玩法,而是一种站在消费者角度的自我认知。 (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斯雅英) (编辑:胡峰)

Related Post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