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集中采购再扩大!已成功购买55件商品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全国“买团”再发力。最新一批有组织的药品集中采购27日在上海开标。 55个品种药品全部成功采购,272家企业的453个产品符合入选资格。如今,国家组织的集中采购涵盖了490种药品,而且药品目录还在不断扩大。科学选型,满足临床需要。从抗感染药到抗肿瘤药,从儿童药到慢性疼痛药,科学筛选55种集中药品,覆盖广泛的治疗领域,更好地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上市多年、临床使用多年的老药品种很多,规格也很广泛。国家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主任郑毅说。具体来说,新一批集中药品突出了“人民经济特征”:包括地氯雷他定、倍他米松等抗过敏哮喘药,二甲双胍、恩格列净、达格列净等达格列嗪类药物,以及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抗肿瘤药物等。比如抗病毒药物奥拉帕尼等药品,更多的民生细节还可以在儿童药品集中采购中找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药剂科主任郭鹏表示,儿童不是“小大人”,对剂量、剂型有特殊要求,这次集中采购特别鼓励儿童药品的小量配药。适当调整,放宽小规格价格。这将有助于提升企业研发儿童专用药品的意愿。充分竞争,充分市场支配力。共有445家企业的794种产品参加了本次集中采购。某些类型的投标企业数量较多,竞争非常激烈。同类产品竞争的企业数量最多达到40多家。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这表明我国医药行业拥有充足的生产供应能力。另一方面,也鼓励科学引导企业立项,避免同一药品集中生产。郑毅介绍,本次集中收购设置了两轮“复兴机会”,一般是弱淘汰机制。不同于所谓“公关最低者胜者”的刻板印象“冰”,事实上,每次药品集中采购的中标企业中选率都在60%以上。“与往届药品集中采购相比,这次集中采购更加注重质量保证和供应链稳定,在稳定临床、维护质量、避免串标、打击抵制等方面落实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上海市卫生与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说。10月27日,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采购现场。新华社记者 龚文 摄“阳光”政策让老百姓购买更加有利,供应企业质量提升,允许医院按药品品牌补足要求,优化差价控制“锚点”……这次集中采购规则进一步升级,每一次调整都更加贴近临床需求和药品质量。从第一阶段科学的品种讨论,到中期提交阶段的网上解读和信息公开、宣读投标文件、最终招标现场公布结果……告知患者药品来源,让企业公开竞争。在实践中,集中采购越来越“阳光”。“集中采购政策不断得到适当更新,让政策更加贴近百姓需求,更加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宇表示。一方面,公众期盼能吃到实惠、高效的药品,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市场份额和合理利润,做好国家药品“团购”并不容易。过去七年,国家持续推进集中化医保,纳入490种药品及各类高值耗材例如心脏支架、人工关节、人工晶状体和人工耳蜗。 。据悉,全国患者预计将于2026年2月使用新一批集中采购药品。​​如今,集中采购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合理调整价格,更是为了引导医药行业转型升级,让广大患者享受到更容易获得、更可靠的健康保障。策划:陈芳 记者:彭云佳、龚文 统筹:郭宝江、吴静、吴彬儿 国内制作。 (编辑:胡锋)

Related Post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