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回港上市带来三大变化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 李春莲 近期,小马智行、文莱德、天经生物等中概股公司正在推动回港上市。与此前回港上市的互联网领域中概股不同,此次热潮主要由自动驾驶、生物医药等新经济领域中概股带动。不仅揭示了相关企业的战略布局调整,也揭示了科技型企业的战略选择、全球资产配置趋势、中国资本市场生态的三重变化。首先,新一轮中概股回港上市的直接动力来自海外市场监管环境的持续收紧。上市规则据悉,纳斯达克交易所将在今年9月明确对主要在中国运营的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上限为2500万美元。对于存在上市缺陷、市值低于500万美元的上市公司,将加快停牌、除牌进程。因此,“美股+港股”的双主力名单结构成为科技公司抵御市场波动的理性选择。小马智行和文莱德登陆美国股市不到一年,就启动了重返香港的计划。双重上市不仅可以避免单一市场的不确定性,而且可以通过吸引亚太投资者来实现股东结构的多元化,这当然不在风险管理的考虑范围之内。这份在港中概股概念清单不仅是出于融资考虑,更是一种战略布局。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国际资本正通过港股积极配置中国资产。其次,这些新经济领域的中概股依赖本土研发和数据积累。此次在香港上市,有利于对接内地供应链资源,拥抱更了解市场地位和发展前景的投资者。这些中概股公司回归香港新经济领域上市,也将有助于增强香港股市的吸引力。以禾赛科技为例,共募资41.6亿港元,成为近四年来回归香港最大的中概股。同时,2025年港股日均交易量将突破2000亿港元,海外资金持续涌入,科技板块成为资金配置重点,为香港上市公司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支持。第三,中概股回归香港上市离不开内地与香港监管机构的协调配合。例如,中国证监会通过放宽备案程序、放宽跨境资本流动限制等方式,为企业上市提供便利。可见,pony.ai和weride均在短时间内通过了备案。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5月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创造条件支持优质中概股公司回归内地和香港股市。与此同时,中概股的回归得益于港交所多年的变革和制度改革。 2018年,香港联交所放宽股份及上市各项权利限制后为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今年推出了“科技企业热线”和保密提交机制,为困难的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扫清了障碍。今年,香港特区政府也在施政报告中明确,“将把香港作为中概股资本回流的首选之地,通过制度变革构建便捷的回流通道。香港将凭借制度优势和本土特色,吸引更多中概股回流。我们也相信,香港股市的持续向好将为硬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动能。” (编辑:蔡青) 中国经济网指出:股市信息来自合作媒体和机构。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需自行承担风险。

Related Posts

Comments are closed.